【文前特述】
前段时间有位朋友点播了“舰炮篇的介绍”,所以本期原计划是做“舰炮篇的特辑”,不过因为这部分与“陆军武器”有所不同,不太适合单独拿出来做叙述,所以这里综合一下“战列舰的历史、技术衍变和一些海战的例子”进行解析,还原那个“大炮巨舰的时代”。
【特别备注一下,本期因为范围过大,所以会分上下两期,而且也比较长,所以建议按以下的时间线单独查看】
【战列舰发展史简单叙述】
正式的“大炮巨舰时代”以欧洲的“17世纪”为起点,以“接舷战”的彻底终结为开启信号。
在此之后的“海上主要武力”就完全转换为了“战列舰”这一体系,并以“堆装甲、堆火力、堆航速”的形式发展了几百年,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战术模式”。
这几百年内的发展我将其概括为“风帆战舰→铁甲战舰→前无畏舰→无畏舰→超无畏舰→二战时期战列舰”的一个过程,在此之后就是“二战末期”被“占有海上制空权的航空母舰”彻底挤出主流的“战列舰终章”了。
另外,根据常规的说法还有一种分类方式,这里也罗列一下;具体是“风帆战舰→铁甲战舰→前无畏舰→无畏舰→后日德兰战舰→条约型战舰→后条约型战舰”的一个衍变历程。
这里多出来的后几种说法可以归入上述第一条的“超无畏舰和二战无畏舰之中”,是两者的“细化分类描述”,下述会有介绍到。
【17世纪-风帆战列舰】
广义上的“风帆战列舰”开始于“17世纪”,在1652年-1654年间的“英荷战争”中正式被定型为之后数百年间的“战列舰设计主体构思框架”。
具体过程是在“16世纪”进行的,在此期间欧洲人将“逐渐成熟的滑膛炮技术”应用在了“继承下来的风帆木制船”之上,并开发了以“多条大舰连结成一条直线,两舷排发火炮进行覆盖”的战术,获得了“骄人战绩”,并被官方认定为正统,形成了“现代战列舰的起源”,这也是“战列舰名称的由来”。
海上将军剧照-四日战争
这种“风帆式”的战列舰“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两舷密密麻麻的多层火炮、舰身上的三桅(wei)式风帆和整体木制船壳”此类的设计。
【备注:火炮安装在两侧的原因,除了下述的,还有因为船艏艉过窄无法安置多数的原因】
当时风帆式配置的各种架退式火炮
这些部位的特征大多来源于“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当时装载在船舰上的“架退式前装滑膛炮”使用异常复杂,需要完成“清管、装填、指挥、压实、防走火、点火”等多重工序才能进行“二次发射”,并且在射击时还伴有“火炮晃动、船体晃动、发射药延时、视线遮挡”此类的问题,所以当时火炮的“精度、射程和射速”差到了极点,以“容量高、覆盖面广”的“两舷排发模式”作为战术再合适不过。
多人控制的架退式火炮
而另外的“三桅式风帆和木制船壳”则是因为“蒸汽机”此时还未应用在战舰之上和“实心炮弹的弱势”所导致的,以上种种构成了“早期的风帆式战列舰”,这时期的代表性战舰有“大英”的“海上主权号、皇家查理号、皇家王子号、皇家凯瑟琳号”和“荷兰”的“布雷德罗德号、恩德拉赫特号、七省号、金狮号”等风帆式战列舰。
【实心弹的定义:当时的木制船身大多采用高硬度、厚度橡木制成,所以没有爆炸能力、实心的炮弹主要目标是杀伤船员和破坏桅杆,以消灭敌方作战能力,通常一战下来船主体都很难被毁坏】
【风帆式战列舰的发展/衰弱】
上述这些“风帆式战列舰”在1850年之前因为”战列一字战阵战术,发扬火力”的需求,所以一直属于“无限堆叠两舷火炮、吨位和木制装甲”的一种改进方式中,所以我们可以将这“197年”的“船舰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体的“早期式纯风帆战列舰”。
这类的战列舰主要参与了“三次英荷战争”“西班牙王室继承战争”“魁贝伦湾海战”“斯文斯克桑海战”“特拉法尔加海战”等主要海上战役。
【备注:这里特别列出同期经历的战争细则,防止读者出现混乱;另,三次英荷战役下面会有细节描述】
欧洲经历了这“两百年的技术停滞期”之后,由法国率先破局,在“19世纪50年代”之时,首先将往“复式蒸汽机技术+燧发机技术”的组合运用到了“拿破仑号风帆式战列舰”之上,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也是最后一款“风帆式混合动力战列舰。”
【备注:燧发机运用入火炮解决了发射延时的问题,对精度提升巨大】
这级“战列舰”最大的特性就是祛除了风帆动力改用蒸汽动力,对“动力航速和精度”的产生“巨量的提升”,使其不在受困于“风和洋流的影响”。
实质上这级“战列舰”已经具备了大部分“铁甲舰时期”的特性了,但它还是保留了“三桅式风帆和纯木制船壳”,直到受到“第九次俄土战争锡诺普海战”期间的警示,才在几年后陆续推出了“铁制船壳内胆”内裹“厚橡木船壳”的“早期型铁甲舰”。
高强度船壳
【备注:第九次俄土战争中俄罗斯研制出的开花弹对土军的木制船体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13802388888
网址:http://whxwlhy.com/
邮箱:shnakong@163.com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长白镇白石岗两屋工业区